2017年11月7日,第十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CIOAE2017)在京開幕。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北京中儀雄鷹國際會展有限公司承辦。來自石油、化工、環保、礦業、醫藥、冶金、電力、鋼鐵、食品等單位的近千人參加了此次展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曹以剛主持了開幕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黃步余主任委員、在線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磊、在線分析專業委員會范忠琪副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劉長寬、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曾偉、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曹以剛、在線分析專業委員會郜武秘書長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劉長寬、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曾偉、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黃步余主任委員為會議致辭。
黃步余提到,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為在線分析儀器廠商等提供了一個展示和溝通交流的平臺,推動了在線分析儀器行業的健康穩固發展。此次的CIOAE2017大會報告,20位專家、廠商將帶來精彩的報告;第二天還將有石油化工在線分析、在線水質分析、VOCs排放監測技術與連續監測方法探討、大氣在線監測專題探討、在線質譜儀器分析專題5場專題報告。100余家廠商進行了新品的展示,1000余位專家、學者、用戶參與了此次展覽會。
上午的大會報告由在線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磊主持。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魏復盛院士帶來的報告是“建設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機遇和挑戰”。報告指出,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與機遇并存。環境監測要素在不斷擴展,關注的環境質量從水、氣到現在的土壤、固廢、生態,污染源監測由原來的總量減排發展到超低濃度排放,再到自動、在線監測,建立完善的第三方市場機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戰。
建設與完善大氣環境質量網絡,大氣質量監測國家網要在338個地級市建設1463個監測點(自動),還有地區站、農村站、背景站。水環境質量監測國家網包括國控1366條河流、139個湖庫、海洋近岸國控站位419個,代表全國水質質量監測共2767個斷面。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目前正在組建中,按照“說清現狀、兼顧風險”的目標,布設約40000個國家土壤監測點位,覆蓋全部區縣。采用遙感與地面監測相結合、全國與典型區域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初步構建了生態狀況立體監測體系。
現階段的緊迫任務有:監測網絡及聯網頂層設計;監測技術方法、標準、監測規范的編制,新領域、新項目監測技術的開發;監測質量的保證/控制,數據真實可靠性的審核與認可;第三方監測市場的規范化及制度建設,依法監測和依法上報;自動監測儀器、在線連續監測系統、裝備、報警裝置、應急監測儀器的研制與國產化,特別要加強一次監測儀表儀器和傳感器的研制與國產化。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黃步余帶來的報告是“石油化工在線分析儀系統與智慧工廠”。
報告指出,近年來大規模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促進了在線分析儀器系統的應用和發展。在線分析儀器系統是提高產品品質、目標控制、先進控制、實時優化、實現生產精益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線分析系統對安全生產、節能降耗、性能考核、市場營銷等起著日益俱增的作用。在線分析系統提供氣態污染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濃度及排放總量、污水水質等用于環境保護監控和管理。在線分析系統集成信息網絡可提供實時、無縫的生產管理用的分析數據、產品質量數據、環境分析數據。在線分析系統制造,工程設計、維護管理等水平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升。
報告以某石化公司為例,對其在線分析儀器進行了統計。在線分析儀器系統共有602套,其中乙烯部分243套,煉油部分132套,公用工程227套。這其中,主要的在線分析儀包括:工業色譜儀106套,PH計85套,氧化鋯分析儀71套,電導率儀64套,微量氧分析儀16套,微量水分析儀45套,紅外分析儀14套。
所謂石油化工智慧工廠是指;以人為本、健康、安全和環保;高可靠性和可用性、高運行效率;高產品產量和質量、低能耗、低運行成本;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可視化;決策經營、安全生產、應用服務等一體化平臺。
哈希水質分析儀器(上海)有限公司全國應用經理鄭波帶來的報告是“濁度檢測,過去現在與未來”。
濁度檢測在飲用水、工業用水以及液體產品等領域應用廣泛。濁度檢測技術路線從目視、透射法發展到現在的散射光,后來又出現了比率濁度儀,該技術是通過檢測光透過樣品后90°位置散射光的強度以及透射光強度之間的比值來確定濁度值的。近年來也不斷有人嘗試了技術上的創新,包括采用雙光束技術,增強入射光強度,采用激光光源增強入射光等。其中最有突破的創新技術是360°檢測,極大增強了信號,檢測下限明顯提升。
德國E+H公司朱思維帶來的報告是“E+H在技術和生產上的創新”。
報告以PH電極生產為例,詳細介紹了E+H的創新的Memosens非接觸連接技術。該技術可以徹底告別潮濕、腐蝕、電磁干擾等問題。
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帶來的報告是“大數據在智慧環保中的應用”。
2016年3月8日,環保部印發《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推進環境管理轉型,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我國環境管理發展現狀是環境自動監測網絡日臻完善,環境信息基礎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環保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初具規模,環境信息資源共享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不斷優化。環境大數據發展需求與日俱增。環境大數據來源主要有環境管理部門內部的政務和業務數據,跨部門的環境政務和業務數據,環境衛星遙感及地理信息數據以及互聯網環境數據。而環境大數據可以應用在環境管理工作、環境科技工作、環境產業發展、公眾參與等方面。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綜合決策科學化、環境監管精準化、公眾服務便民化。
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帶來的報告是 “第三視角解讀工業園區VOC監控以及綜合、重點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支柱,工業園區的特點給VOC監測帶來巨大壓力。北京、上海、廣州等相繼出臺地方標準來控制VOCs排放。報告還介紹了賽默飛VOC解決方案。
西克麥哈克(北京)儀器有限公司方培基首席總工帶來的報告是“超低排放法律法規政策和分析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環境管理日益嚴格,對于污染物的排放標準限值逐步降低。超低排放行動計劃,環保部60號文件給出的排放限值為: NOX <50 mg/m3,GB13223-2011給出的排放限值為:SO2 <35 mg/m3,顆粒物 0-5 mg/m3。CEMS系統根據采樣方式不同可分為抽取式和原位測量式,其中抽取式又分為完全抽取式和稀釋抽取式。在眾多監測方法中,光散射法測顆粒物、非分散紅外測SO2、NOX、電化學法測O2等是當前主流的監測技術。報告還介紹了西克麥哈克的低濃度測塵儀FWE200&SP100、FLOWSIC 100 超聲波流速儀等產品。